我院刘安主任成功救治一名国内罕见1岁括约肌间肛瘘患者

是放弃治疗保全医院名誉,还是为了患者的企盼勇往直前?我们当然选择后者!------- 记我院刘安主任成功救治一名国内罕见1岁括约肌间肛瘘患者
2012年8月底,我院门诊部接诊一名一周岁左右的肛瘘患者(男性),小儿母亲在来我院就诊之前,在北京各大医院,包括市儿童医院就诊多次,但均没有得到彻底的治疗。有些医生建议患者外用药膏,有的医生建议中药熏洗,有的医生虽然认同手术治疗方式,但也因为没有诊疗小儿肛瘘的经验和设备,无法开展相应的治疗。患者母亲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到北京丰益肛肠医院就诊,刘安主任见到患病的孩子时,发现患者因肛门处经常有粪便或肠液从病灶瘘口渗出,肛周皮肤有严重的湿疹症状,皮肤表面红肿,疼痛难忍。也许是对于经常到医院被医生检查肛门病灶时的疼痛产生恐惧感,小患者不停哭闹导致无法进行正常检测,对此,刘安主任并没有像对待成年病人一样对患者进行肛周触诊和指诊,先是用一个小玩具转移孩子注意力,然后抱起孩子哄他开心,最后慢慢将孩子抱到检查床,为孩子进行初步检测。检查时,刘安主任小心翼翼的用医用检测手电照患者肛门部位,用棉签轻轻的检测小儿肛门缘及肛管内的细微病灶。


当日,我院将此名患者接收住院后,院方为这名小患者的病情召开了治疗方案研讨会,在会议上,有些肛肠科主任提出建议保守治疗的方案。其观点是:“在国内肛肠外科医学界,普遍认为临床病例中儿童肛瘘非常少见,但出生后3个月的婴儿,以及未满1周岁的幼儿,也常会出现肛门肿痛、化脓的情况。由于小儿肛瘘管道较为短浅,排脓后症状可很快减轻,并多数可自愈,部分患儿随年龄增长而自愈,因此,一般主张不行手术治疗。
我院在接诊日常小儿肛肠病患者时,如确诊浅表肛周脓肿,小儿皮下瘘,一般的应对症处理是建议患者每日清洁肛门并坐浴,适当使用抗生素及外用药膏,消炎消肿,控制和减少脓肿的发生,加速自愈。对反复发作不能自愈的患儿,要择期至能承受手术时,再进行手术治疗,手术年龄以5~10岁。
但在会上,刘安主任提出的观点是,这名小患者是典型的括约肌间隙肛瘘,这种肛瘘和常见的小儿皮下肛瘘是完全不同的两类疾病,也就是说这种肛瘘是没有自愈可能的,如果选择3-5岁后手术,站在医生的角度是好事情,因为小儿瘘到经过3年的保守治疗,已经形成清晰的瘘道,自然会降低医生的手术难度,如果现在实施治疗,的确会有一些风险,甚至影响到医院声誉。但站在这名患者的角度,他要在未来3-5年继续承受病魔的困扰,这会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留下痛苦的记忆。

经过多次的论证,最终院方同意按照刘安主任的意见,对患者实施积极的手术治疗,刘安主任采用两次治方法,对小儿瘘道的内口进行精确的结扎处理,尤其是针对两根瘘道的刮搔和清创,做到了准确和细致,几乎对患者稚嫩的括约肌没有产生任何损伤,在患者家属的积极配合下,这名小儿肛瘘患者手术非常成功,于9月中旬康复出院。

